欢迎您访问,益铖生涯教育官网!
咨询电话:16602903988(微信同号) 会员登录 | 会员注册
课程安排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学(职)业规划 > 院校查询
华中师范大学

华中师范大学

主管部门:教育部

学校类型:师范类

学校性质: 211高校  教育部直属  

学校地址:武汉市珞喻路152号

官方网址:www.ccnu.edu.cn/

招生简章:zs.ccnu.edu.cn/zs2013/

收藏

  • 院校简介
  • 开设专业


华中师范大学(www.ccnu.edu.cn): 位于湖北省武汉市,是中国教育部直属重点综合性师范大学,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的大学,是国家培养中、高等学校师资和其他高级专门人才的重要基地学校具有悠久的历史,她是在 1903年创办的文华书院大学部(始于1871年创办的文华书院,1924年改名为华中大学)、1912年创办的中华大学、1949年创办的中原大学教育学院的基础上,1951年组建公立华中大学,1952年改制为华中高等师范学校,1953年定名为华中师范学院,1985年学校更名为华中师范大学,并由中原大学创始人之一——邓小平同志亲笔题写校名。

学校下设教育学院社会学院、国际文化交流学院等22个学院;信息技术系、信息管理系、计算机科学系等3个系。56个本科专业(方向) 面向全国招生。学校设有教育部中南师资培训中心、教育部中南教育管理干部培训中心。目前各类全日制在校生2万余人,其中研究生7000余人,留学生600 余人。学校基本形成了从本科生到硕士生、博士生及博士后,从全日制到成人教育完备的高等教育体系。学校现有教职工3700余人,专任教师1400余人,其中教授350人,副教授508人,博士生导师200余人,人文社会科学资深教授2人,“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1人,专兼职院士5人。现有国家重点学科8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1个,湖北省一级重点学科8个,湖北省二级重点学科12个;国家文理科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2个(物理学专业、历史学专业),全国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3个(中国近代史研究所、中国农村问题研究中心、语言与语言教育研究中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各 1个。中国语言文学和物理等8个专业设有博士后流动站,有7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9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78个博士学位授权学科专业,160个硕士学位授权学科专业。

历史沿革

文华书院

文华书院教学楼1871年,美国圣公会在湖北武昌城内昙华林创办了文华书院(Boone Memorial School),与1885年英国循道会在武昌开办的博文书院(Bowen College)、英国伦敦会在汉口创办的博学书院并称为武汉地区的三大教会学校。

1890年增设高中,成为六年制完全中学。

1901年翟雅各任院长之后,发展迅速。

1903年,文华书院成立大学部,这是华中师范大学校史的开端。

1909年5月18日,书院在美国哥伦比亚特区注册,正式取得大学资格,校名为“文华大学校”。

1911年1月15日首次公开进行毕业班学生学位论文答辩,16日在文华教堂首次举行毕业班布道会,17日首次授予九名毕业生文学学士学位,韦卓民为其中之一。

1915年1月29日,文华书院首次颁授硕士学位。

私立华中大学

1922年2月,美国圣公会、美国复初会、美国雅礼协会、英国伦敦会、英国循道会等差会代表应邀到汉口吴德施主教寓所开会,决定在武昌开办一所联合大学。8月,筹建华中大学的临时管理委员会成立。

1924年,文化书院改名为(私立)华中大学。

1924年汉口博学书院大学部、武昌博文书院大学部并入。

1927年,基督教及《圣经》相关课程被编入教学大纲。

1927年5月,受时局影响学校暂时关闭。随后校长孟良佐给本应于当年6月毕业的学生寄去了毕业文凭,给5月仍坚持在校学习的学生全部给予成绩“D”,并寄给学生本人成绩单副本。

1929年1月,五个教会的代表在武昌开会,达成为重建华中大学做出最大努力的共识。长沙雅礼大学、岳阳湖滨书院大学部正式并入华中大学。5月,再次举行会议,选举韦卓民为华中大学校长,在韦卓民从英格兰返回之前,孟良佐继任校长。大会表决通过学校英文名为 “Central China College”。各差会就师资、财物等做出承诺。9月,华中大学重新开学。文华图书科以专科学校名义在国民政府教育部立案注册,具备了成为一所独立学校的资格。

1933年受西方经济萧条的影响,五个合作教会的拨款额削减,办学经费短缺,学校发展受到制约。

1935年申请得到了四万由美国返回的庚子赔款,并得到校友、政府及中国基金会的拨款,办学条件大为改善。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武汉形势严峻,学校着手准备西迁。

1938年举校西迁。7月10日从武昌启程,船行五天,于15日抵达长沙;22日从长沙乘火车出发,经衡阳、东安、全州,再乘汽车抵达桂林。历时一个月余,历程千余里,9月下旬在桂林开学。日军频繁轰炸,难保师生安全,校临时执委会决定再次迁移。

1939年2月20日,师生乘汽车离开桂林,经良丰、荔浦、柳州、大塘、南宁、出境至安南、东塘、谅山,抵达河内。再踏上滇越公路,于27日下午全体抵达昆明。3月16日,乘车离开昆明转辗喜洲。5月1日,在喜洲这一边陲小镇开始了华中大学新的学期。学校仍设文学院、理学院及教育学院,在此办学近八年之久。

1945年8月,抗战胜利结束的消息传至喜洲,临时执委会决定缩短假期,加快教学进度,争取尽早返回武昌,并组建了一个运输委员会,负责制定返回武昌的计划。

1946年4月17日,华中大学第一批师生由骆传芳率领出发,一周后第二批师生由黄溥率领离开喜洲,举校返回武昌。夏,全体师生安置进原华大校园临时住房,并接受政府拨款加快房屋修建。9月,开始了返回武昌后的第一学年。加入中国基督教大学联合托事部。随后,师资队伍得以充实,图书馆藏增加,办学拨款到位,校园建筑增多,学校发展势头良好。

1949年5月16日武汉解放。11月1日,学校举行建校二十五周年、重建二十周年校庆纪念会。

公立华中大学

解放初期,随着新中国的诞生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高潮的即将到来,教育事业远远跟不上形势发展的需要,改造旧大学,建设新大学的任务提上了党和政府的议事日程.因此,从1950年底至1951年初,全国各地开始了接收、改造各级各类旧学校和从帝国主义手中收回教育主权的教育改造工作。基于这种客观形势的要求和改造旧教育的需要,中南军政委员会开始酝酸以中原大学教育学院为根本,在改造旧大学的基拙上,建立一所规模较大、学科齐全的综合性师范大学。

经过协商和筹备,1951年8月16日,中南军政委员会正式决定,中原大学教育学院与私立华中大学合并,改为公立华中大学,并成立“华中大学改制委员会”。

华中高等师范学校

1952年秋全国高等院校进行院系调整。根据中央人民政府1952年10月关于 “撤梢华中大学改制委员会,组建华中高等师范学校建校委员会”、校名暂称为“华中高等师范学校”的指令精神,中南军政委员会教育部在(1952)教办字第 3548号令中指定潘梓年为主任委员,徐悉庸、王自申为副主任委员,领导建校各项筹备工作。

系调整中,以原公立华中大学为主体,集中了私立中华大学,广西大学,南昌大学,华南师范大学,湖北教育学院,平原师范学院,海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的师范类专业组建了华中高等师范学校。

1953年春,华中高等师范学校经过院系调整,规模不断扩大,系科逐步齐全,中南军政委员会教育部呈报中央高教部,拟将华中高等师范学校定性为师范学院。同年10月24日,中央高教部批准将华中高等师范学校更名为“华中师范学院”

华中师范学院

1952年全国院系调整,原华中大学经济系、外语系并入武汉大学,1953年学校改名为华中师范学院。

1962年湖北大学的一部分并入。1970年中南民族学院的一部分,湖北教师进修学院,湖北函授学院并入。

华中师范大学

1985年学校更名为华中师范大学,并由邓小平题写了校名。

2005年进入“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名单。

2009年正式成立研究生院。

院系设置

截至2014年,学校下设28个学院,在68个本科专业(方向) 招生。

学院 专业设置(本科专业)
华中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政治传播学院)
哲学、思想政治教育、国际政治
华中师范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
经济学、国际经济与贸易、工商管理、人力资源管理、房地产经营管理、财务会计教育、金融工程、数学-经济学交叉培养班、法学-经济学交叉培养班
华中师范大学法学院
法学、知识产权
华中师范大学社会学院
社会学、社会工作
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教育学、学前教育、特殊教育
华中师范大学教育信息技术学院
教育技术学、数字媒体技术
华中师范大学体育学院
体育教育(分免费师范和非师范两种形式)、运动训练
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
汉语言文学(分免费师范和非师范的试验班)、汉语言、汉语国际教育、戏剧影视文学
华中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新闻学、广播电视新闻学、网络与新媒体
华中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英语、俄语、日语、法语、朝鲜语(韩语)、翻译
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历史学(含师范、基地班、文化遗产与文化产业)
华中师范大学数学与统计学院
数学与应用数学(分免费师范和非师范的试验班)、信息与计算科学、统计学、数学—物理学交叉培养班、数学—经济学交叉培养班
华中师范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
物理学、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通信工程、电子信息工程
华中师范大学化学学院
化学、应用化学、化学—生物学交叉试验班、化学—物理学交叉试验班、化学英才试验班
华中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生物科学、生物技术、化学-生物学交叉培养班(与化学学院联合)
华中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
地理科学、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地理信息科学、旅游管理
华中师范大学心理学院
心理学、应用心理学
华中师范大学计算机学院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物联网工程
华中师范大学信息管理学院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电子商务、信息资源管理
华中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行政管理
华中师范大学音乐学院
音乐学、音乐学(理论主项)、音乐表演(声乐、钢琴、器乐方向)、舞蹈
华中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美术学、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设计、动画、绘画
华中师范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
从事来华留学生招生与管理、国际交流(交换)学生事务管理以及专门从事对外汉语教学、科研的专门单位
华中师范大学职业与继续教育学院 成人高等学历教育、现代远程教育(网络教育)、高等职业技术教育、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以及各类大学后非学历继续教育
华中师范大学武汉传媒学院
独立学院

学科建设

截至2014年6月,华中师范大学有国家重点学科8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1个、湖北省一级重点学科22个,中国语言文学和物理学等13个专业设有博士后流动站;有14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33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94个博士学位授权学科专业,184个硕士学位授权学科专业。

重点学科

国家重点学科


截至2014年6月,华中师范大学有国家重点学科8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1个、湖北省一级重点学科22个,中国语言文学和物理学等13个专业设有博士后流动站;有14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33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94个博士学位授权学科专业,184个硕士学位授权学科专业。

重点学科

国家重点学科

  
中外政治制度 科学社会主义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教育学原理
  
汉语言文字学
中国近现代史 农药学 理论物理
  
文艺学(培育)
  
湖北省重点学科(一级学科)
  
序号
学科名称
序号 学科名称
1
应用经济学
12
  
图书馆情报与档案管理
2
法学
13 生物学
3
政治学
14 地理学
4
社会学
15 化学
5
马克思主义理论
16 物理学
6
教育学
17 数学
7
心理学
18 世界史
8
体育学
19 中国史
9
中国语言文学
20 计算机科学技术
10
外国语言文学
21 植物保护
11
新闻传播学
22 公共管理
博士后流动站
序号
博士后流动站
成立时间
1
物理学
1994
2
中国语言文学
2001
3
中国史
2004
4
政治学
2004
5
教育学
2004
6
马克思主义理论
2007
7
心理学
2007
8
数学
2007
9
公共管理
2009
10
社会学
2009
11
世界史
2012
12
体育学
2012
13
化学
2012
学位授权
一级学科学位授权点

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
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
政治学、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学、心理学、体育学、中国语言文学、中国史、世界史、数学、物理学、化学、统计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公共管理学。
哲学、理论经济学、应用经济学、法学、外国语言文学、新闻传播学、生态学、生物学、地理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艺术学理论、音乐与舞蹈学、美术学、设计学、图书馆情报档案管理。
  
 教学建设

 截至2014年,华中师范大学建有国家级精品课程14门、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有12个专业获得国家级特色专业立项。

国家级精品课程

 

中国古代史
  
外国文学史 中国历史文选 社会学研究方法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偏微分方程
  
现代汉语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
  
文艺学系列课程
  
教育学
  
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
  
学校体育系 电子商务管理 中国近现代史
  
 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化学实验教学中心
文科综合实验教学中心 心理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国家级特色专业
序号
专业名称
项目负责人
所在院系
立项时间
1
英语
张维友
外国语学院
2007年
2
化学
万坚
化学学院
2007年
3
教育学
涂艳国
教育学院
2008年
4
思想政治教育
龙静云
政法学院
2008年
5
汉语言文学
张岩泉
文学院
2008年
6
数学与应用数学
何穗
数学与统计学学院
2008年
7
历史学
邢来顺
历史文化学院
2009年
8
物理学
刘守印
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
2009年
9
体育教育
王 健
体育学院
2009年
10
生物科学
王玉凤
生命科学学院
2010年
11
心理学
郭永玉
心理学院
2010年
12
教育技术学
赵呈领
信息技术系
2010年


化学类(含化学、应用化学、化学英才班、化学生物交叉培养班)

心理学类(含心理学、应用心理学)

计算机类(含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物联网工程)

计算机类(含教育技术学、数字媒体技术、科学教育)

法学类(含法学、法学经济学交叉培养班)

教育学类(含教育学、学前教育、特殊教育)

新闻传播学类(含新闻学、广播电视学、网络与新媒体)


X